12月5日消息,為增進科研交流、強化產學融合、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清華大學-中國移動聯合研究院舉辦“StarLight”系列學術沙龍活動。作為“StarLight”系列活動的開篇:“從5G到6G——‘連接’未來”近日在線上直播,活動邀請中國移動和清華大學的科研專家發表主題演講。
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丁海煜在演講中回顧了移動通信發展歷史,分享了中國移動“連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進展,并對5G-A演進方向和關鍵技術進行了分享。
據介紹,中國移動持續引領產業發展,標準貢獻等位居全球運營商第一陣營。今年6月,3GPP 宣布R17版本凍結,開始R18版本的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正式進入5G-Advanced階段;中國移動隨即聯合產業界發布《5G-Advanced新能力與產業發展白皮書》,明確5G-Advanced卓越網絡、智生智簡和低碳高效三大方向和空天地一體、云網算業一體和網絡節能等十大技術,目前已取得積極進展。
丁海煜副院長重點介紹了卓越網絡方向的空天地一體、X-Layer、UDD和通感融合技術,智生智簡方向的云網算業一體和eIoT技術,以及低碳高效方向的網絡節能技術。
空天地一體技術。手機直連衛星技術是當前業界關注的熱點,這項技術不僅能夠讓衛星復用地面移動通信的產業鏈,降低衛星和衛星終端的成本,還能夠降低地面網絡的建設和運營成本,從而構建一張連接廣泛、場景豐富和性價比高的網絡。近期,中國移動聯合產業伙伴打造全球首個運營商5G NTN技術外場試驗,實現普通手機超遠直連3.6萬公里外的衛星,實現語音對講、短信、物聯等業務。與此同時,依托清華大學-中國移動聯合研究院,搭建天地融合仿真平臺,研制天地融合活動基站及低成本相控陣天線原型,助力空天地融合發展。
X-Layer技術。XR業務是元宇宙的重要入口,其百Mbps和5ms時延以及未來元宇宙高達10Gbps的速率和毫秒級低時延的要求需要大量無線資源保障,網絡容量成為瓶頸。為了更好地保障XR的業務體驗,中國移動提出X-Layer跨層融通技術,其核心是網業融合,業務和網絡能夠相互感知、協同優化,網隨業動、業由網生。業務感知網絡狀態,業務內容、碼率自適應調整,以適配網絡的不同狀態;網絡感知業務信息,重要業務幀重點保障傳輸,不同的數據流差異化調度,提供端到端的“業務幀級”QoS保障。
UDD時頻統一全雙工技術。該技術能夠做到TDD系統的兩個載波間或者一個載波內不同的子載波間時隙配比的靈活設置,從而打破TDD系統時延性能的天花板,使得任何時刻都存在上下行的傳輸機會,最終可以滿足工業運動控制等對極致時延和極高可靠性的需求,同時提升上行覆蓋,并最終挑戰頻譜效率的極限。中國移動在3GPP R18擔任雙工演進項目報告人,并已開展相關原型驗證,增益明顯。
通信感知融合共生技術。5G網絡覆蓋能力強、天線陣列規模大,可以通過軟硬件升級很好地滿足通信感知融合的需求,在構建低成本、高精度、無縫泛在的通信感知一體化網絡方面具有天然優勢。為了實現基于5G的通信感知融合共生,中國移動提出通感一體化空口和硬件設計,創新靈活敏捷的感知架構。在產業進展方面,中國移動已聯合產業完成樣機研發,實現車輛軌跡的實時跟蹤,在滿足亞米級精度的要求下,感知距離首次超過800米,在未來的車聯網、無人機等場景有非常廣闊的應用空間。
云網算業一體技術。中國移動針對行業能力定制、成本可控、部署敏捷、使用簡便四大需求,提出云化、智能、開放的智簡5G行業網技術體系。提出統一、彈性的網絡架構,不同網元和豐富業務一體化集成,確保網絡經濟、靈活;網絡能力方面,以按需、融合為理念,終端和網絡間、網絡和業務間、不同網元間深度融合協同,協議按需裁剪,確保性能精準、優質。近期已完成云網業一體5G工業云基站樣機研發,實現了PLC、電子圍欄等OT、IT應用在基站的一體化敏捷部署,助力打造5G全連接工廠。此外還聯合清華大學開發國產ARM云小站,推動開放生態構建,目前已完成原型樣機開發,輸出面向芯片及平臺的系列優化方案;從架構、平臺、算法、指令4大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形成8大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成果。
eIoT技術。零售、農林、畜牧、物流等垂直行業對極低成本、極低功耗的身份識別和傳感信息傳輸應用的需求非常大。傳統的基于RFID的物聯技術,通信距離不足10m、部署與人工運維成本高、不支持高精度定位,無法完全滿足廣大垂直行業的需求。中國移動聯合產業界積極攻關eIoT技術,即新型無源物聯技術,通過站間資源協同和聯合調度優化,集中式收發和分布式激勵等相關技術,將覆蓋距離提升至200米以上。通過端到端網絡架構設計,拓展蜂窩系統支持無源物聯能力,實現廣域標簽定位與傳感信息采集。
低碳高效。聚焦網絡能耗降低和信息能源融合兩方面。在節能技術方面,進行包括設備級、站點級、網絡級三個方面的節能技術創新,與商用初期相比,目前5G基站功耗下降超35%,每年可以節約用電50億度,相當于一個小浪底水電站的年發電量。在信息網和能源網的融合方面,積極開展關鍵技術研究,重點圍繞能源本地靈活消納以及全局可管可控等目標,開展算力均衡調度以及通信業務低碳轉移等關鍵技術研究,實現信息網和能源網的深度融合和協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