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無線技術的融合,一條可行的路徑為:首先,3G網絡規模商用,奠定公共無線通信平臺基礎;其次,各種無線技術依據不同的覆蓋能力、應用特點,融入3G網絡之中。在這個過程中,IMS為各種無線技術的融合,在核心層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IMS,對多種接入方式提供了支持,包括GPRS、EDGE、3G、xDSL、Intranet、WLAN、WiMAX等。隨著通信產業的發展,用戶對通信有了更高的期望,不僅要求有穩定的語音通信,而且要求能夠進行數據和多媒體的通信。這促使現有網絡向下一代網絡演進,目標就是以統一的IP化網絡提供豐富的業務,既包括話音業務,也包括寬帶多媒體業務;既包括固定業務,也包括移動業務。其中,全IP質量控制、多接入的融合是實現目標的關鍵,而公認的平臺就是IMS。IMS由3GPP在R5版本中提出,基于SIP體系,適應各種接入技術。IMS是一種能夠幫助電信運營商逐步過渡到全IP網絡的新技術標準,體系符合NGN的理念,因而在網絡演進中被業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IMS,為用戶提供融合的業務。IMS技術繼承了軟交換分離架構的思想,但IMS的業務提供方式和傳統PSTN以及CS域的提供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在IMS系統中,業務層和控制層完全分離,控制層不提供業務,它提供業務層必要的觸發、路由、計費等功能,業務完全由業務層提供。IMS這種完全分離的架構,使得網絡除了在承載層、控制層能夠做到融合外,在業務層也可以做到統一的管理。對于移動運營商而言,IMS具備支持寬帶移動多媒體業務及大客戶業務的能力;對于固網運營商而言,其面臨移動業務分流、VoIP沖擊以及傳統PSTN替換的壓力,而IMS能夠帶來寬帶多媒體業務、面向企業用戶的IPCentrex、面向公眾客戶的VoIP業務等;對于綜合運營商而言,IMS能夠幫助其降低網絡總體運營成本,最終實現FMC目標。
IMS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種無線技術的快速發展。截至2006年4月,全球已有近200張IMS測試及商用網絡。其中,部署較為成熟的IMS網絡包括Cingular、Telefonica、BT、DT、Sprint等運營商建設的80多個試驗網絡和10多個商用網絡。從去年開始,國內運營商也在積極組織開展與IMS相關的技術研究和網絡試驗。中國移動已經組織了較大規模的IMS試驗,中國電信也組織了IMS的相關試驗,中國聯通目前正在積極進行IMS的試驗工作。值得注意的是,IMS的全球性測試成為融合進程的一個標志性事件。7月13日,多元服務論壇(MSF)宣布,GMI(全球MSF互操作)2006活動將于10月16日至27日舉行。本次測試將構建一個跨越歐洲、北美、亞洲三個洲的全球性網絡,測試多廠商設備的互用性,通過固定與移動的融合來支持IMS服務框架。該活動是全球首個IMS服務框架多廠商互動性的大型“真網絡”測試,包括中興通訊、華為、思科和北電等在內的近30家廠商都會參加。
IMS的商用,正在加快3G與其他無線寬帶接入技術的融合。近期,馬恩島電信宣布將進一步利用IMS,在一個整合3G無線技術、WLAN以及有線寬帶接入功能的融合網絡上,提供豐富的融合業務,如VoIP、視頻服務等。此前,馬恩島電信已經部署了一個基于3G高速下行分組接入和IMS技術的超高速多媒體網絡。通過升級后的網絡,馬恩島電信的用戶將能夠利用一部手機,同時享用由3G蜂窩移動通信網絡和WLAN網絡提供的語音和數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