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網通信世界-中國電力通信網訊:到今年年底,在福州和佛山生活的市民將享受到新發布的“市民融合服務平臺”服務。這是國內知名的整合IT服務提供商神州數碼[微博]控股有限公司聯手當地政府推出的“智慧城市”服務項目,至此神州數碼“智慧城市”布局已在全國多個城市生根。與此同時,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也在全國紛紛開發相似項目。“智慧城市”已被業界稱為下一個“萬億”級的信息通信業務藍海市場。
多家領軍企業進軍“智慧城市”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管理平臺建設,在解決社保、醫保、交通、社會管理服務創新等問題中,需要通過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創新去實現更多的惠民功能,因此創造出了一系列新的產業和業態,“智慧城市”應運而生。
目前,多地“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副省級城市中大多數都提出了智慧城市戰略,不少城市都作出了相應的嘗試。與此同時,多家領軍企業也紛紛瞄準該市場,與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城市”。
首先,近年來三大運營商“圈地”智慧城市。三大運營商針對“智慧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標。中國移動的目標是實現“打造出一個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無線城市,推動城市信息化進程,構建并推動智慧城市的不斷升級”;中國電信主打的是“寬帶中國、智慧生活”;中國聯通在智慧城市中的發展方向是實現“精彩物聯生活”。
《2011-2012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1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地區將智慧城市作為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截至2012年6月底,三大運營商已在全國320多個城市和當地政府合作建設智慧城市。三大運營商預測,至2012年底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地區有望突破400個。
采訪中記者發現,三大運營商紛紛選擇從戰略層面上,與各城市談判,簽訂“智慧城市”建設合作協議。201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與中國電信簽署《共同建設數字福建智慧城市群暨“十二五”信息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提出將用5年時間投入600億元建成由10個智慧城市組成的數字福建智慧城市群。此外,中國聯通在寧波智慧城市建設中成為主導,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則投資打造杭州“智慧城市。”
其次,一些IT服務提供商也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據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微博]介紹,從最初以揚州作為試點,神州數碼已經在福州、佛山、深圳、南京、武漢、揚州等全國69個城市進行“智慧城市”布局。郭為稱,聚焦智慧城市,是為了實現從產品、解決方案到運營服務全面發展,將公司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智慧城市運營服務企業之一。
智慧城市打造新型城市產業鏈和生態圈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上百個地區提出建設“智慧城市”,80%以上的城市將物聯網列為主導產業。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成熟,綜合運用這些技術將使人們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也打造出了新型城市產業鏈和生態圈。
記者在廈門市乘坐公交車時,只要通過手機上的“掌上公交查詢系統”就能查詢到公交車何時到站,十分便利。記者從中國移動福建公司了解到,此系統是廈門市公交智能化服務的延伸,其功能是公交到達預約提醒,節省了市民等待的時間。有統計顯示,這一系統上線后每個月有超過90萬人次使用,節省了不少乘客的等車時間。
此外,作為“智能廈門”建設的一項內容,廈門將建立面對市民個性化服務的政府門戶網站,根據市民個體情況,主動推送社保、就業、文化等個人信息,使其成為服務型政府的網上窗口。廈門市信息化局局長吳杰表示,“十二五”期間,廈門將建設電子政務數據資源中心,以市民庫、法人庫、城市地理數據等為基礎,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隨著城市化不斷推進,交通擁堵問題日益突出。記者從廈門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獲悉,該局開發的“道路交通信息射頻采集與處理系統”項目,通過射頻技術采集的交通流信息應用于城市交通管理,能準確還原實際路況,為駕駛者實時了解道路出行提供參考。廈門市已在部分路段安裝了該設備,系統可以根據采集到的交通流信息,通過模型計算出路段行駛速度、旅程時間,及時發現和監測交通異常狀況。
不限于“智慧交通”、“智慧政務”,一些地方在“智慧環保”、“智慧教育”、“智慧醫療”等領域也作了探索。來自浙江寧波市的消息,該市在“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環保”“智慧社區”等多個領域全方位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實效,不僅拉動了投資,還帶動企業的轉型升級。據介紹,“十二五”期間,寧波市將投資407億元打造“智慧城市”,共建30個工程87個項目,目標是到2015年寧波“智慧城市”應用體系、智慧產業基地、智慧基礎設施和居民信息應用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萬億”藍海市場潛力巨大亦存在隱憂
對“萬億”藍海市場前景,在受訪人士看來,首先是安全問題。智慧城市以海量信息運作與創新理念為核心,因此其信息、網絡乃至應用終端的安全問題比一般互聯網的信息安全挑戰會更多,包括“隱私”、“可信度”、“防偽”等問題。一些業內人士建議,政府在監管上需要采取相關安全性的對策,如制定互聯網IP地址管理辦法并建立相應的“ICP/IP”地址信息備案管理系統等。此外,建立對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統一標準。
其次是信息共享仍需打破制度性障礙。實現城市數字化、智能化,牽扯到政府的諸多“閉路運行”部門,牽扯到運行效率和如何打破各行業與部門之間的壁壘。吳杰坦言,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尚有制度性障礙,少數項目應用成效不高。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人民群眾對信息的需求將逐步轉型為公共服務產品的需求,諸如政府信息公開、教育就業、醫療保健以及服務型政府所提供的信息,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開發利用和深度挖掘,并提供給市民和企業使用,準確及時地滿足經濟社會活動中對信息的需求,將會給“智慧廈門”的建設帶來新的挑戰。
再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需加強。郭為認為,智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的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三大基礎核心技術,以及超級計算、軟件服務化、數據整合與挖掘等絕大多數重要技術,目前都掌握在國際廠商手中,直接關系到我國相關行業及信息安全,社會管理與服務、政務、金融、電信、醫療、交通、能源等在內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也將受到安全威脅。因此,應當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自主創新。他建議,支持和鼓勵在“智慧城市”領域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聯盟,針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具體課題,開展多層次協作,促進各種創新要素的創造性融合,增強創新的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