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網通信世界-中國電力通信網訊:臨近年底,三網融合試點也漸入尾聲,雖然目前該項工作有所加速,但從總體來看,依然非常緩慢,沒有突破性舉動。有業內人士分析,由于行政部門之間、行政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利益紛爭難以解決,這個體制性障礙成為三網融合難以取得突破的主要因素。

三網融合新進展
今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始向12個試點城市的廣電企業發放業務許可,同意廣電企業開展基于有線電視網的互聯網接入業務、互聯網數據傳送增值業務、國內IP電話業務。10月,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文批復同意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關于從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IPTV傳輸服務和手機電視分發服務等3項業務的申請,同時向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頒發了《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日前,有關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下稱“中國廣電”)組建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的消息,也被媒體密集曝光。據媒體報道,除了能夠運營傳統的各類廣播電視業務外,中國廣電還將被允許運營互聯網接入等電信固網業務。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廣電將以“第四運營商”的身份,參與到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市場角逐中來。
廣電和電信互發進入牌照,一切看起來進展順利,三網融合正在走向正軌。
所謂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三大網絡通過技術改造,能夠提供包括語音、數據、圖像等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三網融合試點直接牽扯廣電系統和電信系統的核心利益。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按照方案規劃,2012年將是三網融合試點階段的最后一年,接下來的2013至2015年將是全面推進三網融合的推廣階段。
三網融合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刺激顯而易見,有關機構預測,未來3年內我國三網融合相關產業市場規模將達到6000多億元,隨著電信網、廣電網建設升級換代,帶動機頂盒、寬帶終端消費將近4000億元。
而今年一系列舉措的推出,讓三網融合在試點最后一年看起來穩步向前推進。但實際情況并不樂觀,雖然電信系統和廣電系統都有了互相放開業務的表面動作,但三網融合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試點工作遠遠滯后于計劃。
互發牌照意義不大
雙向進入是三網融合發展的前提,互發牌照彌補了廣電與電信各自的短板。對于廣電而言,獲得牌照后,廣電企業僅僅需要向電信運營商支付國際寬帶出口租賃等費用,同時再獲得寬帶、固定IP電話等增值電信業務的運營資格,廣電企業將會拓寬此前僅擁有不足500萬寬帶用戶的廣電運營商的盈利空間。
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IPTV業務在試點城市獲得廣電總局的傳輸業務牌照后,加上與擁有內容和播控牌照的百視通、CNTV的合作,也使用戶人數從試點前的不足800萬大幅增加到目前的2800萬戶。
然而,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初在試點之初就應該互發的牌照,在推遲兩年之后進行,意義顯然已經沒有那么大。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認為,現在的雙向進入并不對等。他表示,“廣電拿到電信業務許可了,但電信不可能拿到廣電業務許可,沒有獲得主播權,現在基本還是單向進入。”
據了解,目前我國對媒體的管理是豎井式的管理,只是對出版、廣電、電信、文化等媒體形式進行條塊分割的管理。但數字內容是一個橫向的內容,綜合了多種多樣的形態,這就帶來了多個部門在管理上的復雜局面,容易造成管制沖突。
新華社援引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歡的觀點稱,目前試點階段滯后于計劃主要是基于目前監管部門和從業企業之間的博弈,具體建設中牽扯了太多監管的需求、企業運作實際的原因,這個過程還是需要花費大量力氣和智慧去解決的問題。
融合網總編、三網融合專家吳純勇認為,除了在政策、體制、技術等層面面臨諸多實際問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作為三網融合試點兩大系統旗下的運營商(特指三大電信運營商和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之間仍是在互相“爭奪”對方手中的相關用戶、業務、市場而進行三網融合。運營商并沒有真正圍繞著三網融合實質在業務上進行創新,如果一旦雙方圍繞業務及用戶進行業務層面創新,目前三網融合試點過程中遇到的相關問題有望“破冰”。
廣電面臨新挑戰
廣電系統缺少一家像電信、聯通、移動這樣的全國性運營主體,也是其在三網融合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主要因素。目前隨著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被批復組建,這一難題將被解決。
實際上在三網融合試點階段,國家就開始進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公司的籌建工作。按照規劃,公司成立后將整合全國有線電視網絡為統一的市場主體,并賦予其寬帶網絡運營等業務資質。
有消息稱,國務院日前已正式發文,同意組建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由財政部出資,廣電總局負責組建和代管,注冊資本45億元,主要用于總公司平臺的先期搭建,其中包括總公司基本框架的組建費用和播控平臺、網間結算等業務總平臺的搭建費用,待掛牌后再逐步進行各地地方廣電資產的整合。同時,工信部已承諾將在基礎運營商牌照、國際互聯網出口方面給予新公司與其他電信運營商相同的待遇。
但是,有分析人士認為,該公司要與資產數千億元電信運營商抗衡,以分散的區域運營商模式是不可能的,必須解決省網整合的問題,而在廣電總局提出的財政注資800億元方案被否以后,45億元的啟動資金顯得杯水車薪。
有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廣電運營商的整合困難主要表現在市場主體小且分散、缺少資金和所有權結構復雜等方面。省級、市級甚至縣級廣電運營商全國有數百家,技術、管理的整合費時費力。
顯然,如果廣電運營商無法盡快成功整合,廣電總局將通過牌照方式限制電信運營商進入IPTV等內容相關業務的步伐,而電信運營商也以同理反制,最終導致三網融合難以前行。
因此,有專家建議,我國一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電信法》,進行互聯網三網融合的一個統一立法,將目前國內太多太亂、太過部門化分割化的立法,向一個融合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應該在立法基礎之上,實現以數字內容產業為核心的規制機構的整合策略。目前我國管理模式上部門過多,效率較低,而且也是一種重疊化。理想的辦法是實現大部制的融合。只有如此,才有望破解三網融合進展緩慢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