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免费_国产精品电影一区_日本s色大片在线观看_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CNTXJ.NET | 通信界-中國通信門戶 | 通信圈 | 通信家 | 下載吧 | 說吧 | 人物 | 前瞻 | 智慧(區塊鏈 | AI
 國際新聞 | 國內新聞 | 運營動態 | 市場動態 | 信息安全 | 通信電源 | 網絡融合 | 通信測試 | 通信終端 | 通信政策
 專網通信 | 交換技術 | 視頻通信 | 接入技術 | 無線通信 | 通信線纜 | 互聯網絡 | 數據通信 | 通信視界 | 通信前沿
 智能電網 | 虛擬現實 | 人工智能 | 自動化 | 光通信 | IT | 6G | 烽火 | FTTH | IPTV | NGN | 知本院 | 通信會展
您現在的位置: 通信界 >> 國內新聞 >> 新聞正文
 
AI Agent,聯想集團能否贏得巨頭之戰?
[ 通信界 | 陳慶春 | www.6611o.com | 2025/5/26 9:31:11 ]
 

  巨頭之間必有AI Agent(智能體)一戰。

  2025年起,智能體從“單一模型”向“多智能體協作網絡”演化。理論上,智能體的入口將更分散,單一“超級智能體”難以一家獨大。但巨頭們仍然希望,自己是那個多智能體協作的最強整合者,是超級入口。

  微軟、谷歌、OpenAI,騰訊、阿里、DeepSeek……聯想集團這個硬件基因很重的玩家卡在中間,頗有些“另類”。但科技企業的發展就是這么微妙,在算力、算法、數據必須合力構建,或者說軟硬必須協同的AI時代,軟件廠家與硬件廠家各攜優勢,殊途同歸。

  圖片由 chatGPT 3o 生成

  巨頭們思考的邏輯十分簡單,不外乎兩層:

  第一層,基于大模型能力的智能體,由于涉及到對底層系統以及商業流量分發邏輯的根本性重構,因此必爭。如同當年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對入口的垂涎。

  第二層,又如安卓系統當年的開源精神一樣,開源大模型也正在成為主流,這就意味著基礎大模型能力,可能并不能成為智能體競爭的關鍵因子。這場AI Agent大戰,較量的可能是戰略遠見、生態壁壘、場景整合能力以及智能體流程編排能力。非常適合大企業參與。

  這絕對是科技企業之間競爭秩序的一次偉大重構,它把所有可能的各行各業的巨頭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

  聯想集團是不是能贏?聯想至少有三個優勢:1、穿越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云時代,積累了算力、算法、數據三要素,已經構建出了 AI 增長飛輪;2、通往 AGI 的(B+C)全場景智能體布局,AI 生態完美閉環;3、一把手的戰略遠見與整合力。

  巨頭的Agent戰略敘事邏輯完全一致

  按照 OpenAI 對于 AI 技術發展的 5 個階段劃分,智能體屬于第三個階段,之前的第一二個階段分別是對話、推理,之后的第四、第五個階段分別是創新、組織。

  智能體是非常關鍵的階段,是 AI 從被動變為主動,從工具變為交付結果的起點。智能體即將成為一個角色融入經濟社會。也可以理解為,智能體是AI 開始改變現有社會秩序的開始。其中,有兩個最核心的改變:

  第一,智能體成為操作系統。作為操作系統廠家,微軟和谷歌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最近紛紛將MCP 協議植入系統底層,容許智能體直接調用系統底層功能(如文件管理、跨應用數據互通)。

  第二,流量分發邏輯變了。智能體讓用戶使用的起點,不再是界面點擊,而是任務委托;真正的價值,不是產品被打開了多少次,而是它交付了多少結果。不靠下載量,不靠市場營銷,而靠記憶+執行構建粘性。從 Attention(注意力) 到 Action(行動),AI 正在重寫整個分發邏輯。

  如果能做操作系統,誰又會放棄機會呢?離操作系統最近的,就是硬件廠家了。在過去的 40 多年里,聯想集團可能有無數次想自己做操作系統,但在一個時代做兩個一模一樣的東西,難度可想而知,三星曾經挑戰過,可惜失敗了。但智能體又將大家拉到了新的起跑線。

  聯想集團董事長、CEO 楊元慶的內心,是非常想重構新秩序的。他說:“可能今天大家認為聯想是賣設備的,PC也好,手機也好,服務器也好。可能在未來我們就是一個以智能體的業務為核心的企業。”

  聯想集團董事長、CEO 楊元慶

  AI 能力的高低,取決于三個要素:算力、算法、數據,那些從 PC 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云時代穿越而來的企業,在這三個要素上將更有積累。目前已經拋出清晰AI Agent 戰略的企業,無一不是如此,他們有很多的共同點:

  1、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阿里有阿里云,騰訊有騰訊云,字節有火山云,百度有百度云,聯想有混合云、服務器、豐富的端側計算產品以及萬全異構計算平臺。

  2、能夠構建智能體的 AI 平臺:阿里有魔搭、釘釘,字節有 Coze,騰訊有騰訊云智能體平臺,百度有文心智能體平臺、千帆大模型平臺,聯想有 AI Force 平臺。

  3、B+C全場景:在 B 端,各家都有各家的優勢企業服務場景,阿里的電商,騰訊的金融,字節的內容創造,聯想的制造、客服。在 C 端,同樣基于各自既有的端口不斷整合流量,現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始向硬件端側擴張,比如智能眼鏡,包括 OpenAI 都已經宣布要涉足智能硬件,而此前硬件布局完整的聯想,自然會更占優勢。

  4、強大的生態整合能力:這些大廠穿越幾個時代都累積下來不容小覷的生態整合能力,幾乎可以說是一呼百應,這才是他們進入下一個時代的最強資本。

  總結下來,他們的底層邏輯非常一致,就是:

  依托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構建AI必須的算力;再將現有市面上各有特點的大模型集成到 AI平臺,當然大廠也自研大模型,構成AI必須的算法;再通過大廠自己既有的應用或硬件,獲取數據,反哺大模型,訓練出適合自己的微調大模型,將其植入到原先的應用或硬件中,用 AI 的能力讓它們繼續實現增長;同時,開發新的工作流,生成智能體,并構建智能體平臺,給C+B 端用戶使用;最后,開放平臺接口,吆喝自己的生態圈,參與開發智能體,繁榮自家平臺。

  巨頭AI Agent 戰略優劣對比

  聯想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服務層”,統一總結為“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并且,提出了一個超級智能體的概念,希望用超級智能體來完成智能體與智能體之間的協同調用,終極是構建智能體網絡,完成楊元慶設立的個人和企業的智能雙胞胎,也就是 AGI。

  智能體時代的較量,將是全新的一場格斗,已經完全超出某一個技術或者產品維度的較量。它是巨頭戰略之戰,需要大量資源的堆疊,需要無限擴張的朋友圈生態力量,需要平衡全球資源的能力,更需要企業家的魄力與遠見。

  這是一個由多個維度構造的AI增長飛輪。誰先玩轉這個巨大的AI增長飛輪,誰就能贏。

  聯想持續加速的AI增長飛輪

  5 月 22 日,聯想集團公布了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25財年全年及第四季度業績:全年收入達到4985億元人民幣,實現同比21.5%的強勁增長;非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下的凈利潤同比大增36%,達104億元人民幣。第四財季,所有主營業務實現雙位數營收增長,驅動整體營收同比增長23%,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凈利潤同比提升25%。

  這樣大的體量,依然保持營收與利潤的雙位數增長,說明聯想的增長邏輯或已告別線性增長,而進入飛輪加速運轉的增長狀態。

  聯想集團的增長飛輪,由三大塊業務構成,也就是內部說的3S:

  1、智能設備(IDG):包括 PC、手機、平板、眼鏡等硬件產品。過去一個財年,聯想 PC 全年份額達23.7%,與第二名差距擴大至3.6個百分點,在Windows AI PC類別中同樣位居全球第一。不僅保持雙位數的增長,而且毛利率仍在提升。這就是現實版的“大象起舞”。

  在MWC 2025上,聯想展示三折疊筆記本電腦概念機

  這個業務群的另一個產品手機,同樣開啟大幅增長模式,全年營收同比增長27%。在除中國以外的海外市場都站住了前四的位置。曾經的“雞肋”,如今在 AI 的加持下,真的要反轉成“支柱產品”。

  其他產品如平板、眼鏡、IoT 產品,雖規模不大,但對聯想的硬件場景覆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大廠已開始紛紛布局智能眼鏡等硬件產品,已說明了硬件的重要性。

  2、智能基礎設施(ISG):包括異構算力平臺、服務器、存儲、數據網絡、軟件和超融合、支持和運維服務等業務。全年實現營收同比增長63%,總額也已經超過千億大關,達 1048 億人民幣。其中,云基礎設施業務同比增長92%,企業基礎設施業務同比增長20%。

  聯想還特別提到了,海神液冷解決方案全年同比增長68%,四季度同比大增244%。這一塊業務的重要性在于,AI 服務器(數據中心)集群消耗嚴重,需要液冷方案降低能耗,且綠色環保。

  ISG 的高速增長,說明聯想抓住了AI打開的市場增量空間。

  3、方案服務(SSG):包括數字辦公空間解決方案、混合云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垂直 AI 解決方案、全球產品服務等業務。也就是,跟解決方案與服務相關的業務都在這個業務群,包括智能體、超級智能體解決方案。“聯想混合式人工智能優勢集”亦源于該業務群,并由其落地執行。

  這個業務雖然規模才 610 億人民幣,但上個財年運營利潤率達到 21%。另外,在中國IT服務市場(不含托管基礎設施服務)中,聯想已超過華為位列第一名。

  這個業務群起家于產品服務,構建了IT行業獨一無二覆蓋全國1-6線城市的服務體系和工程師網絡。我們都知道,現在企業上 AI 都想越快越好,也需要貼身服務。這一點聯想正好能滿足。聯想承諾給企業定制 AI 方案,7天完成POC驗證,2周實現定制化交付,較傳統AI項目周期縮短80%。

  IDG、ISG、SSG,三塊業務不是獨立不相干的業務,不是線性增長邏輯,而是相互推動、相互增強,形成正向循環,每一環節的優化都會增強整個系統的增長動力。

  IDG 為 SSG 構建的智能體找到落地場景,SSG 為 IDG 、ISG提供增強購買的智能體及解決方案,ISG 為IDG、SSG提供數據存儲及計算。三塊業務協同發展,締造出 AI增長飛輪。

  AI 技術的進步,也在不斷刺激這架 AI 增長飛輪的成長。如AI PC的引領性創新,再度激活了聯想 PC 這個龐然大物持續增長。未來增長空間依然可期,預計2027年AI PC將占全球PC出貨70%的市場份額,當下只有 20% 左右。

  再比如,生成式大模型催生了對算力基礎設施的強勁需求。IDC 預計AI服務器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472億美元,2024年-2027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18%。過去幾年,聯想都把握住了這波增長,未來沒理由不行。

  第三塊AI驅動的服務升級需求亦在持續釋放。Gartner預計,超過92%的企業計劃在三年內加大AI服務投入。混合云逐步成為AI部署的主流方案,63%的企業傾向采用本地或混合部署架構。

  聯想的這架 AI 增長飛輪,在內外動力的齊力供給下,飛起來是必然的結果。雪球只會越滾越大。

  B+C 全場景:

  智能體第一入口”有力爭奪者

  完整的業務布局,是聯想構建AI增長飛輪的關鍵所在,也是聯想能夠覆蓋(B+C)全場景的必要條件。當下巨頭們都在極力構造全場景生態,一是為了服務好用戶,二是為了盡快找到智能體第一入口,實現 AGI(通用人工智能)。

  無論是B 端還是 C 端,聯想在智能體用戶規模,以及智能體能力上,都正在成為“智能體第一入口”的有力爭奪者。

  一、先看AI to C 的端側。

  聯想官方曾透露,目前聯想在中國的終端月度活躍用戶超2.5億人。根據 Questmobile Truth的統計處于中國AI應用第一和第二位的DeepSeek、豆包,月活分別為1.87億和9980萬。聯想端側活躍用戶與國內大模型對話框相比,更有規模優勢。但與月活 5 億左右的ChatGPT,以及月活14億的微信確實存在巨大差距。

  不過,硬件端側智能體,相對于應用側智能體,擁有兩個不可超越的優勢:

  1、可調用系統資源以及跨 APP 調用,數據更豐富,結果更準確。聯想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可完成對圖片、日歷、郵件等主要系統資源的調用,并可調用酒店、餐廳、路線、車輛等相關APP,以保證智能體能充分交付行動結果。

  2、使用本地數據更具個人特征,而且不同種類的硬件智能體,可以打通,這樣就讓個人特征更清晰。聯想天禧個人超級智能體,就能調用跨設備數據所整合的個人知識庫,幫你做出推理和判斷。

  而且,隨著端側計算指數級的增長,端側智能體的能力只會越來越強。聯想在端側構建了推理加速引擎,通過高性能并行解碼、算子融合優化以及異構計算技術, 實現了多種應用場景下推理速度的大幅提升,以及功耗和內存占用的顯著降低。與大模型推理芯片相結合,通過硬件加速與軟件優化的無縫協作,進一步放大了性能提升,形成了疊加效應。

  圖片由 chatGPT 3o 生成

  聯想預計未來12個月,端側AI綜合能力實現至少三倍的提升。再加上跨終端、跨 APP、系統級資源的優勢,未來端側智能體的能力會整體超越應用側智能體。這就是為什么互聯網大廠也在極力尋找各種終端落地——拿下硬件,就是拿下智能體入口。

  當然聯想的野心,還不止于此。在AI to C的端側,聯想還構建了端-邊-(個人)云協同一體的架構,希望完成AI 對個體數據的長期記憶。就是說,個體無論在哪里的活動軌跡,聯想超級智能體都可以完成所有記憶,它能知道你的前世今生。當“你”要求智能體干活時,它就更懂得你想要什么。

  二、再看AI to B 的企業端。

  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CTO)Tolga Kurtoglu Tolga稱,以用戶為中心的未來人工智能,不會依賴于任何單一的模型、芯片、設備或形態。未來的AI將構建在多元模型與多元智能體之上,它將打通設備、邊緣、云端等場景,無縫服務企業和個人用戶。

  同樣的理念,聯想也運用到了B端的智能體。以聯想自己在用的樂享企業超級智能體為例,它可以貫穿研產供銷服的每一個環節,通過端-邊-(企業)云協同,完成 AI 對企業的長期記憶。

  聯想企業超級智能體,在規模上也具備先天的優勢。聯想在中國就能服務超過3萬家的政企客戶,也稱之為“大客戶”。比如,聯想已經公布正在和宜昌、武夷山兩個城市共同打造城市超級智能體,完成第四代智慧城市的建設。

  聯想開發超級智能體,擁有兩大核心自研技術能力:模型工廠,智能體框架。模型工廠具備“模型編排”的能力,就是回答“怎么用大模型”。聯想新一代模型調度技術還引入了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模型“路由”。智能體開發框架,可以幫助這些模型能力共同加速智能體的部署進程。除了兩大核心技術外能力,聯想開發智能體還擁有兩大核心模塊:基于大模型的自動化工作流,多智能體協作。

  圖片由 chatGPT 3o 生成,模型數量僅為示意

  對于中小企業,聯想會用聯想百應智能體,它會以智能體即服務的形式,為中國的中小企業在IT運維(AI服務)、AI辦公、AI營銷三個方面為它提供服務。據2024年發布的《中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報告》統計,“聯想百應”已經累計助力數十萬中國中小企業進行智能化轉型。

  在做企業智能體方面,聯想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愿意細分企業,傾聽企業需求。聯想提供了兩種交付模式,一種是超級工廠的模式,就是為企業定制智能體;一種是智能體即服務的方式,就是無需構建系統,直接調用聯想封裝好的智能體。

  聯想的這一服務意識,已經打敗了很多大廠思維,特別是頭部的云廠商和部分大模型廠商,他們只愿意做通用、標準化的智能體方案。中國大部分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在面對 AI 及智能體不確定的 ROI 時,都是猶豫不決的,就需要聯想這樣的企業,貼身服務,幫他們先理清場景痛點,才好對癥下藥,制定智能體方案。

  三、拿到數據控制權,生態完美閉環,不斷刺激飛輪增長。

  聯想覆蓋B+C全場景的智能體, 將徹底解決作為硬件廠家一直頭疼的“賬戶難題”,真正拿到數據控制權。這也就是AI時代入口的價值。說白了,大廠之間拼命布局智能體的根本性動力,就是想搶到這個入口。

  聯想超級智能體,這個硅基 “人”,穿過多設備、多系統、多邊、多云、多方案,最后通過協調多智能體,到達無數B端和C端用戶;用戶再通過智能體,將自己的意圖傳遞給“聯想超級智能體”,“聯想超級智能體”理解意圖,向多設備、多系統、多邊、多云、多方案要結果。這就是一個完美的閉環過程,在每一個環節,聯想都可以開放 API、SDK,納入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形成生態閉環。

  圖片由 文心 4.5 Trubo 生成

  這其實就是聯想集團在 2019 年宣布 3S 戰略時所講的“端-邊-云-網-智”,只不過現在的“網”在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基礎上增加了“多智能體協作網絡”;現在的“智”由生成式 AI 的“超級智能體”、大模型方案完成,未來可能是AGI直接完成。

  以前可能無法閉環,現在借助智能體的多模態交互性,達成了閉環。每一個環節的增長,都會帶動整個生態的共同成長,AI增長飛輪會越轉越快。在AI時代,聯想集團長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型企業。

  楊元慶在采訪中說:“AI讓我們的愿景更加清楚,第一次讓我們感覺一個簡單的愿景,即可以把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包含都裝在里面。”

  以前多元化是為了業務增長,現在是為了實現 AI普惠、AI For All的AGI愿景。

  一把手的遠見與戰略整合力

  數字化時代,考驗一把手的“覺悟”。AI 時代,考驗一把手的“行動”。幸運的是,楊元慶這個一把手,不僅覺醒的早,行動的更早。

  2019年,聯想集團提出3S戰略時,就已經提出了“AI For All”的宏大愿景,從那時起聯想的業務架構基本就是按照AI的三要素“算力、算法、數據”來構建的。

  楊元慶可能因不擅演講表達、喜歡講真話,導致很多不必要的爭議。但僅就企業家這個身份來說,楊元慶至少具備很多一把手不具備的戰略遠見與戰略整合力。這個特點也構成了他領導下的聯想集團的AI Agent戰略優勢。

  一、戰略遠見。

  1989年楊元慶研究生畢業后就加入了聯想。2001年,37歲的楊元慶便坐在了聯想集團總裁兼CEO的位置。這肯定是一個無比聰明的人,才能少年得志。

  作為企業的二代接班人,楊元慶的職責就是要打破企業成長天花,要增長。企業增長要么多元化,要么國際化,楊元慶選擇了多元化。聯想的業務逐漸從PC,拓展到手機、互聯網服務、IT 服務、主板代工制造等業務。創辦、投資、收購了FM365、贏時通、新東方教育在線等。最有名是,在互聯網泡沫高潮期,與美國時代華納組建了門戶網站。

  雖然現在來看,很多業務都已不存在了,但聯想多元化戰略也不能完全被否定,至少手機和IT服務,今天來看是成功的。

  多元化折戟后,楊元慶開始國際化戰略。2003年收購IBM PC 業務,是至今“蛇吞象”的企業經典收購案例。這一年也被聯想內部認為是公司出海的“元年”。后來在全球各地又有多起收購,最知名的一次是2014收購摩托羅拉。

  中間的過程可能十分艱辛,但不可否認,聯想的國際化戰略非常成功。如今已是不可多得的真正實現全球化的中國企業。此時楊元慶的戰略遠見,只能說是嶄露頭角。

  在聯想成功出海之后,2016 年-2018年,楊元慶及整個聯想集團曾陷入迷茫。那時短視頻、判別式AI、新能源汽車、5G、數字化等等新型業務,開始嶄露頭角,企業再次面臨新的戰略抉擇。

  此時楊元慶的戰略遠見,開始真正彰顯。2019年,楊元慶最終確定了AI愿景,開始強力推進3S戰略。從一開始他就認定,AI是全社會的AI,就應該涵蓋B+C的兩端,AI For All。

  聯想果斷拒絕了新能源汽車,快速將業務梳理成3S架構,組織架構也隨之調整以適應業務發展。當下,很多大廠如阿里、騰訊在拋出 AI戰略后,也開始調整組織架構,但聯想幾年前就已經完成了。

  剛開始的時候,聯想業務的復雜度,令內外部人士都無法看清,聯想到底要干什么?時至今日,正如楊元慶所言,AI 讓所有業務變得簡單起來。

  2023年10月,楊元慶提出混合式AI、異構算力和智能體、“智能雙胞胎”,大家也是一臉迷茫,這是什么?2024年4月1日,楊元慶說:“未來十年,很可能將是我們每個人職業生涯中最具創新性和顛覆性的十年。”進入2025年,DeepSeek、Manus的爆圈,我們才發現,他說的是對的。

  他說:戰略就是執行,戰略不是隨便在臺上講講。當別人不理解時,他已經在行動,在執行。所以才有了今天在算力、算法、數據都有完整布局的聯想集團。如果現在提出智能體戰略,現在才開始建設這三要素,那就是講故事了。

  除了戰略遠見,在這個過程中的戰略定力,也十分難能可貴。

  楊元慶從沒有放棄過手機業務,收購10年后,也就是2024年整合了摩托羅拉手機業務的聯想手機才真正看到曙光。如果過程中楊元慶沒有經受住董事會的壓力,像微軟那樣賣掉了諾基亞,那么后悔的人可能就不是納德拉,而是楊元慶了。在智能體時代,手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落地入口。

  楊元慶的戰略遠見,由戰略定力做了強大支撐。

  二、戰略整合力。

  戰略是個系統工程。戰略制定后,戰略實施還需要梳理組織、業務模式、人才、考核標準、激勵等等很多管理要素,同時還要具備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

  在全球化戰略實施過程中,楊元慶就面臨著多次整合難題。2003年收購IBM,直到2011年才算徹底完成整合。接著,又迎來了摩托羅拉的整合。期間還有很多次收購,都要面臨整合問題。

  與此同時,還要面臨全球各地區的不同政商環境。如何規劃全球資源、全球供應鏈,一直是楊元慶不斷錘煉自己的地方。這個拼圖并不容易,直到去年,楊元慶才把中東這最后一張拼圖拼上,與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IF旗下的子公司Alat埃耐特達成了合作,后者投資聯想集團在沙特建立工廠。

  如今,聯想集團已經建立了兩個很難超越的全球化優勢:1、端到端整合的業務模式,不像有些競爭對手把制造外包,甚至因為制造外包開發設計也都依賴于外包廠商;2、“中國+N”的全球化制造布局,全球有 30 多家工廠。

  當有記者問楊元慶,如何看待當前的國際形勢?楊元慶說:“對我們來講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之前巴西也有很高的關稅,印度也有很高的關稅,我們都能很好地處理。”

  全球化最大的難點就是整合全球資源,達成本地交付。楊元慶做的很不錯。現在是到了AI戰略實施階段,從過去 6 年來看,楊元慶的布局正在發生作用。AI到了智能體階段,將意味著更多資源的被調動、被整合,尤其需要一把手的戰略整合力。

  楊元慶和他的聯想集團,生逢其時。

 

1610作者:陳慶春 來源:熱AInext 編輯:顧北

 

聲明:①凡本網注明“來源:通信界”的內容,版權均屬于通信界,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摘編,違者必究。經授權可轉載,須保持轉載文章、圖像、音視頻的完整性,并完整標注作者信息并注明“來源:通信界”。②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通信界)”的內容,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③如因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自發布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熱點動態
普通新聞 AI Agent,聯想集團能否贏得巨頭之戰?
普通新聞 “機甲格斗大賽”在即,宇樹科技參加 機器人產業向復雜場景應用跨越
普通新聞 開源共建智啟未來 開源鴻蒙開發者大會2025成功舉辦
普通新聞 核心專利被無效,科技企業再面新考驗
普通新聞 2025年中國移動中資出海數智賦能合作大會成功舉辦
普通新聞 騰訊阿里,AI to C“吳對吳”
普通新聞 小米首款SoC芯片真容今晚揭曉 行業人士:小米芯片團隊的競爭力很強
普通新聞 OpenAI將以65億美元收購AI初創企業io 攜手前蘋果設計師Ive進軍硬件
普通新聞 微軟稱全球 39.4 萬臺 Windows 電腦遭 Lumma 惡意軟件感染
普通新聞 重塑通信數據邊界:吳慧影如何推動行業認知從“連接”走向“理解”
普通新聞 魅族Note 16補貨來襲,23日開售,火熱預約中!
普通新聞 Agent應用爆發 數碼視訊助力加速構建自動化大時代
普通新聞 5·17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中國電信以數字技術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普通新聞 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開第十四次制造業企業座談會
普通新聞 AI時代下,7.5萬億數據產業如何為中國經濟產生價值?
普通新聞 中美芯片激戰:小米、聯想加速“造芯”,黃仁勛否認對中國出口降規
普通新聞 一場脫口秀,浙江電信帶我在爆笑中get到普通人的AI新生活
普通新聞 遼寧聯通"雙萬兆+云智產品"重磅發布引領數字生活新范式
普通新聞 中國電信美好家全新升級:AI賦能數字家庭 開啟智惠生活美好家
普通新聞 跨城、戶外、親子三線作戰?小米運動對講機如何實現全域通信
通信視界
小米盧偉冰:小米手機Q1拿下中國市場“雙第一
普通對話 科大訊飛與奇瑞成立祺聲科技公司 注冊資本3
普通對話 得物發全員信:提高績效獎金,A+級績效提升
普通對話 小米盧偉冰:小米手機Q1拿下中國市場“雙第
普通對話 銀光耀:聚焦行業現狀,助推半導體行業加速
普通對話 6G進展如何?離我們還有多遠?獨家專訪6G推
普通對話 5G賦能千行百業.專家談|GSMA大中華區公共政
普通對話 巾幗不讓須眉!且看高質量信息科技背后的智
普通對話 我國科學家研制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
普通對話 李彥宏:不斷地重復開發基礎大模型是對社會
普通對話 中興通訊徐子陽:強基慧智,共建數智熱帶雨
通信前瞻
我國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
普通對話 確認了!王者榮耀與《哪吒之魔童鬧海》聯動
普通對話 記者調查:客服電話轉人工,咋越來越難了?
普通對話 安徽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協調發展
普通對話 我國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
普通對話 “百模大戰”中,工業大模型如何闖出“新天
普通對話 經濟聚焦·訪智能制造 解行業痛點
普通對話 60秒解鎖“北斗+”“+北斗”
普通對話 需求激增 算力基礎設施加快落地
普通對話 我國國產首顆全電推通信衛星亞太6E衛星成功
普通對話 SpaceX離第四次發射星際飛船又近一步
普通對話 哈勃望遠鏡步入暮年,陀螺儀僅剩2個,NASA打
普通對話 頂層設計完善 智慧城市建設開足馬力
普通對話 中央企業智能算力規模加速增長
普通對話 工信部規劃1億個專用號用于車聯網發展,將如
普通對話 鄔賀銓院士解讀ChatGPT等數字技術熱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 Cntxj.Net All Right Reserved 通信界 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