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臺上,觀眾正在電腦上試玩游戲。令人稱奇的是,現場提供的電腦僅有顯示器,不見主機的蹤影。這是記者近日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智能云生態大會現場體驗區上看到的場景。無主機是如何實現的?工作人員介紹,這背后是天翼云電腦的支撐。天翼云電腦基于終端云計算技術和大模型能力,可通過高速網絡將個性化計算資源分配給用戶。用戶只需在個人電腦或移動設備上下載客戶端,就相當于擁有了一臺云上超級電腦,不僅可以暢玩游戲大作,還能進行復雜的圖形處理和數據計算。
從智能生產線的“指尖革命”到城市治理的“云端大腦”,再到綠水青山的“AI守護”,中國電信以“數字技術與‘五位一體’深度融合”為軸心,鋪開了一幅橫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的數智化長卷。這場科技盛宴不僅展出了硬核成果,更揭示了一個真理: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產業、每座城市、每個人都能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從“制造”到“智造”的基因突變
體驗區,一塊實時跳動著數據的三維工廠模型前圍滿了觀眾。這是中國電信為福建九牧衛浴打造的“5G+翼云控”智能工廠數字孿生系統,每一條產線、每一臺設備都在云端復刻出“數字分身”,AI算法以0.1秒的響應速度動態調整生產參數。當檢測到某臺注塑機溫度異常時,系統自動觸發備用設備接管任務,并將維修指令精準推送至工程師AR眼鏡。這套“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的組合拳,讓該工廠設備利用率從63%躍升至89%,能耗下降22%。“過去老師傅靠經驗聽聲音判斷窯爐狀態,現在傳感器直接把‘脈象’傳到云端診斷�!惫ぷ魅藛T介紹道。
這種“數字工匠精神”正在多個產業落地開花。寧夏天翼機器人綜合服務中心涌現出一批“明星”機器人。如,清潔機器人具備自動檢測太陽能板表面塵、雪、污的能力,可以根據透光率自主調節毛刷力度,還可以根據天氣,溫濕度智能分配工作任務,達到最優解;化工巡檢機器人可以檢測儀表的參數,閥門的狀態,同時,車身搭載氣體傳感器,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檢測相應的有毒有害氣體等;在煤化工重地榆林,中國電信打造的“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平臺,通過機器學習分析設備振動頻譜,系統提前48小時預測到某化工廠壓縮機軸承故障,避免事故發生;在廣東佛山的一家陶瓷廠里,中國電信“中小企業AI能力開放平臺”正通過部署AI質檢系統,該廠將原本需要多名質檢員的三班倒工作,簡化為3臺工業相機+AI算法的實時檢測,釉面缺陷識別準確率達99.7%。
這種“輕量化AI賦能”模式已在全國復制:在河北白溝箱包產業帶,AI設計工具讓小微企業也能生成國際潮流款式;在義烏小商品市場,智能翻譯系統幫助攤主對接83個國家的采購商。中國電信用“技術平權”打破中小企業數字化高門檻,讓數字經濟紅利滲透至經濟末梢。
城市治理的“超進化”
當數字經濟的浪潮沖刷政務領域,一場更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體驗區里,“星辰政務大模型”與訪客的對話引發陣陣驚嘆——“我家樓下燒烤店油煙擾民,如何處理?”“根據《大氣污染防治法》,建議您通過12345熱線轉城管部門處理,相似案例處置平均耗時2.3天�!薄八刹皇呛唵蔚脑捫g庫”,工作人員指著不斷滾動的數據流解釋:“大模型會從海量信訪記錄中挖掘民意熱點,提前預判城市治理風險點�!�
星辰政務熱線大模型正在重新定義"12345"。在重慶,當市民反映“小區健身器材損壞”時,系統自動關聯住建局維修工單、物業公司信用記錄、同類問題解決時效等數據,生成處置方案優先級列表。更令人驚嘆的是,通過分析近三個月投訴熱詞,模型提前預警到某片區即將爆發的物業費糾紛,推動街道辦主動介入調解。
走進杭州市拱墅區城市運行中心,中國電信“維穩智治平臺”正閃爍著預警信號,通過融合12345投訴、網格員上報、社交媒體輿情等數據源,系統發現某商圈餐飲店差評率三天內上漲300%,立即觸發市場監管部門突擊檢查,果然查獲過期食品原料。這種“數據嗅覺”讓基層治理從“大海撈針”變為“精準狙擊”;在浙江,“健康云檢”平臺更創造性地連接了衛健、醫保、藥監三部門數據,實現慢性病處方流轉、醫保結算、藥品追溯的“一鍵通辦”。
給綠水青山裝上“智能心臟”
當神農一號大模型在福建安溪“數”說茶經,當衛星遙感網為每片耕地頒發“電子身份證”,數字技術正在重寫人與自然的關系。
農業革命的“數字基因”,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在福建安溪鐵觀音核心產區,中國電信“星辰神農一號大模型”正重新定義農耕——土壤墑情傳感器每30分鐘上傳數據,結合氣象衛星云圖,系統自動計算最佳采摘時間;無人機光譜掃描發現某地塊葉綠素異常,立即觸發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在東北黑土地,該模型衍生出“耕地健康診斷”功能,通過分析近20年遙感影像和土壤樣本數據,AI生成個性化輪作方案。
生態保護的“智能天網,從人海戰術到數字游擊。長江禁漁執法船上,中國電信“智慧漁政系統”的電子圍欄發出警報,通過融合北斗定位、紅外熱成像和聲吶探測,系統捕捉到某水域疑似非法捕撈信號,自動調度無人機抵近偵察,同步將證據鏈推送至漁政執法APP。在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電信布設的“智慧林草”監測網絡,捕捉到罕見綠孔雀活動影像。通過AI分析種群活動軌跡,保護區重新劃定核心棲息地范圍。
雙碳戰略的“數字賬本”,把綠水青山算成金山銀山。浙江湖州竹林碳匯交易試點區,中國電信“生態資源數字孿生平臺”正在創造新價值——每片竹林的生長數據實時上鏈,AI精確測算碳匯量并生成可交易數字憑證。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中國電信“光伏治沙”物聯網系統實現雙重效益,光伏板下的土壤濕度傳感器自動觸發滴灌系統,使植被覆蓋率從5%提升至38%;同時,發電量數據直通國網調度中心,每年輸送綠電相當于減少12萬噸煤耗。這種“生態+能源”的數字化耦合,讓沙漠真正成為“經濟綠洲”。
當數字技術深度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電信展現的不僅是技術實力,更是一種系統化、生態化的賦能哲學——用云網融合打破數據孤島,用大模型重構決策邏輯,用物聯網激活傳統要素。從福建的“數字茶山”到重慶的“智慧中樞”,這些落地場景揭示,數字中國建設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通過技術與制度創新的化學反應,催生高質量發展新范式。在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中,中國電信正以“國云”為筆,書寫著屬于屬于數字時代的新答卷。(記者 葉菁 圖片來源:林碧涓 攝)